选自“全景官网”
也许你对这个名词尚觉得陌生,但它在美国已经风靡30年,全美医疗影像诊断市场40%的贡献来自于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似乎是“高冷”的,但到过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人,不难发现它是相当“接地气”的,尽管大咖专家云集、高尖端影像设备兼具,但环境温馨幽雅,服务细致周到。让我们立足行业,管窥一二。
01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
下的是一盘什么棋?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是发达国家成熟的业务模式,但在国内却刚刚起步。医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公立三甲医院日趋饱和情况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应运而生。它的横空出世,将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各级公立/民营医院的合作伙伴,为医院分担业务,实现医疗优质资源的最佳整合分配。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以下三点:
(1)影像技术的进步,更多更先进的影像检测技术被研发出来,更多的影像设备也被不断的投入到临床使用;
(2)临床医生对于影像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认可度越来越高,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3)更多的病患开始明白影像检查在患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重要性。
02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
不是你想玩就玩转!
建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投资方的医疗资源整合及创新能力绝对不容小觑,我们一起看看都需要具备什么实力?
国卫医发〔2016〕36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中对于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设备做出如下规定:
落实到地方,以浙江省为例,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对于影像设备进一步规定:至少配备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或以上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配置SPECT、PET/CT、PET/MR,开展核医学检查诊断。
两者对比,关键的差别就是“可以选择配置SPECT、PET/CT、PET/MR,开展核医学检查诊断”。普通读者可能并不了解这些选择配置设备的区别,但在影像界,这些设备就相当于航空母舰,虽然效果好但成本亦高。全世界而言,抛开应用指征不说,都是属于高端影像检查。以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例,配备了全球高精尖的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筛查利器PET/MR,它可早期筛查出2mm以上的癌症病变和其他重大疾病,且无X射线辐射,真正体现绿色健康。全景还配备了PET/CT、Flash双源螺旋CT、3.0T MR、1.5T MR等一系列高端影像诊断设备。将西门子、GE公司的这一系列国际先进的高端影像诊断设备和临床专家有机结合,提供国内首创的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断和风险评估,以及乳腺癌、肺癌、鼻咽癌等多种肿瘤、颈肩腰腿痛、消化道疾病等专病筛查方案,并为客人提供专属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专业、专属。
03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
“筑巢”还须“引凤”!
众所周知,梧桐树只待栖凤凰,青龙偃月刀必待关羽。医疗资源一定要以人为中心。如果高尖端影像设备比喻为当代的千里马,而真正懂得使用设备的医疗从业人员就是伯乐,“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按照国卫医发〔2016〕36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人员要求如下:
上述要求一个怎样的概念?首先,在目前中国医疗体制下,本科医学毕业生要经过至少5年的临床培训才能通过考试取得中级资格,接下去的副高及正高的提升更是要经过严格培训以及包括临床科研在内的各种竞争才能有可能达到。可以说,1名正高、1名副高和6名中级职称的配置早就超越了县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的所可能到达的豪华配置。而放射科技师尤其是CT、MRI熟练技师也是“伯乐不常有”。
在此背景之下,有些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斥资打造人才高地,汇聚医疗高端人才,提升影像医学诊断能力。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征象(即“异病同影”),有些疑难杂症只有经验丰富经手病例多的专家才能“火眼金睛”一眼甄别。如果忽略看病关键要素是专家因素,那么有可能漏诊、误诊,不仅经历重复的体检筛查,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为不当的治疗方法而危及生命。以全景为例,建立伊始即重视专家队伍的建设,组建一支由影像医学泰斗周康荣,知名专家杨春山、李成州、孟悛非、方昆豪、周智洋,以及博士生导师领衔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全景搭建分级合理的人才梯队,充分发挥专家级教授传帮带的示范作用,成为了国内影像诊断医生的培训基地。
国家多次强调,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国外的医疗机构本质上是公立和私立的结合,包括私立影像中心。我国之所以使用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称谓而非“私立”,应该是符合中国特色且独具匠心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会诊”、“云存储”这些词密不可分,相信会成为国家社会的创新发动机及惠及民众的健康福祉。